臨近中秋,小鎮(zhèn)上的街道上,市場里滿是購買節(jié)日用品的人,儋州人過節(jié)的觀念還是蠻重的.除了買雞買鴨等外,中秋月餅更是必不可少.
有一種月餅,似乎在城市沒有見過它的身影,它其貌不揚,沒有豐富的餡料,精美的包裝.小鎮(zhèn)的經濟條件和人們生活的環(huán)境注定了它只能是在家庭式手工作坊中生產,而且也只是一年一次只在中秋節(jié)前的幾天生產.它就是炒米餅.
炒米餅,顧名思義就是用炒過的米粉制成的餅.把糯米粉,豬油和白砂糖按一定比例拌均,上鍋炒熟,再放入特制模具壓制成型,就是一個完整的炒米餅了.似乎所有的美食都和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正如大人們常說的"小孩記吃不記打",打在屁股上的巴掌多痛,隔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,可那些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,卻讓人念念不忘,總想著怎么避開父母的耳目,偷吃上幾口.特別是在當時生活物資缺乏的情況下,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節(jié)能美美地吃上一些平時吃不到的東西.炒米餅正是如此.
小時候,中秋節(jié)的前兩三天,母親就把糯米粉加上豬油白砂糖炒熟,然后拿到底下田一戶專門制餅的人家,讓他們代為加工.這樣做比較經濟實惠,而且一般家庭也是不會備有做餅的模具的.那時跟著母親去過幾次,對那個小作坊里的熱鬧景象印象深刻.那間低矮的瓦房里總是有許多人等著印餅.老板用專門的木制模具把米粉壓制成餅的手藝讓我很佩服,回家后和小伙伴們玩過家家時也總少不了拿簡單的玩具,把泥沙當炒米印餅的行為.印好餅回家,等到八月十五的晚上,母親就會搬一張小桌子到院子里,在桌子上擺上炒米餅和幾個烤制的月餅,并在餅上插上香"拜月亮".母親的說法是,一年只有一次中秋節(jié),要等月亮公公先吃過月餅我們才能吃.于是家里的幾個小孩搬來小凳,在"拜月亮"的桌子旁眼巴巴的等著,一等香燃盡就可以品嘗一年才吃上一次的月餅.吃剩的母親會收起放入缸里,防止蟲蟻偷食.
炒米餅的味道并不像烤制的月餅味道那么豐富,從小到大基本上我嘗到的都是一個味道:聞起來有一股糖的甜香,吃在嘴里沙沙的,有點甜,有點硬,那是米粉和砂糖在被人炒過壓過后溶合在一起的味道.
當然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物資的豐富,各式各樣的月餅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.自己拎著炒米去印餅的傳統(tǒng)已消失在了時間之河中.炒米餅依然以它獨特地味道在小鎮(zhèn)的月餅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.婧媽去拍了一些小作坊制作炒米餅的相片,想給大家看看這種在電視報紙上看不到的月餅.
制作炒米餅專用模具.
模具上是龍鳳呈祥的圖案
先墊上錫箔包裝紙,放上鋁制圓形模具,再在模具里放上炒米.
炒米要放滿/
蓋上木制有圖案的蓋子.
手工壓制.
漂亮的成品.直徑約二十厘米.我只拍到了這個圖案,其實還有很多,比如麒麟,魚等.
等待裝盒上市.
用紙蓋上,防止弄臟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