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會想,如果有來生,我還愿意生長在這座北門江畔的小鎮(zhèn).她沒有繁華都市的熱鬧喧囂,沒有歷史名城的厚重積淀,但她的鄉(xiāng)音鄉(xiāng)情,卻深深地浸透在了我的血液里.多年前,身在異鄉(xiāng)的我,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碗有濃濃家鄉(xiāng)味道的小吃溫暖我思鄉(xiāng)的胃.而現(xiàn)在長住小鎮(zhèn),那些美味小吃依然是我的最愛.
在我的印象里,鍋邊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.隨便在路邊擺張桌子,上面放個裝鍋邊饃的大瓦盆和蔥花蒜頭油.旁邊擺幾張小桌子小凳子就算一個小攤位了.童年的早晨,吃上一碗五分一毛錢的冒得熱氣的鍋邊饃然后背起書包上學.那塑膠鞋踩在青石板路上"叭嗒叭嗒"的聲音,一直回響在我童年的記憶里.
如今小鎮(zhèn)的大部分街道都鋪上了水泥,鍋邊饃的境遇還是和以前差不多:一個小攤,幾張桌子凳子.依然是配著蔥花蒜頭油.價格從以前的五分一毛提高到了五角一元.但在現(xiàn)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,算得上是很便宜的了.我鄰居大媽的鍋邊饃堪稱一絕,有甜咸兩個味道.甜的用一種叫"喇啊葉"的植物葉子和粳米打成米漿,然后把一大鍋水燒開,用勺子把米漿澆在鍋邊,等其受熱結成塊,再用鍋鏟鏟進開水里.這道工序重復多次才做成一鍋香噴噴熱騰騰的鍋邊饃."鍋邊饃"這個名稱也許是因此而來的吧.儋州話叫做"青弦饃(EN)","青弦"也正是鍋邊的意思.軍話就直接叫"鍋頭弦","鍋邊"之意.看來以前人幫這種小吃起名,圖的也是個直觀方便易懂.一聽就知道它的制作方法.呵呵~```
咸味鍋邊饃的制作方法和甜味的一樣,不過不放"喇啊葉"打漿.甜味的湯里放的是赤沙糖,咸味的里面除了放鹽和味精調(diào)味外,還放入了小海螺,蝦米和酸菜.食用時撒上翠綠的蔥花,淋上黃澄澄的蒜頭油,頓時一碗讓人垂涎三尺,色香味俱全的鍋邊饃出現(xiàn)在了你眼前.
如今鍋邊饃也是我兒子女兒的最愛,從幼兒園回家,就在路邊小攤吃上一碗.品味的依然是走過長長歲月的重復生活.平常,卻甜美.
制作甜味鍋邊饃的主要原料-喇啊葉.軍話喇啊是烏鴉之意.它和雞屎藤應該是同類型的植物.
看起來黑不溜秋,卻美味的甜味鍋邊饃.
撒上蔥花蒜頭油的咸味鍋邊饃
海螺,蝦米和酸菜,絕對物超所值.
賣鍋邊饃的大媽和她的小攤子
搭配鍋邊饃專用---蔥花蒜頭油
小攤上的全部家當